走進清遠市清城區東城街道青云社區,居民議事廳里笑聲飛揚,長者飯堂中飯香四溢,嶄新的瀝青路面延伸向前,車輛停放井然有序……曾經“老舊散”的老社區,如今處處洋溢著“和善美”的新氣象,煥發出蓬勃活力。
近年來,東城街道以黨群服務陣地為依托,秉持“鄰里黨建”理念,在青云社區精心打造以“青云?家”為主題的社區治理服務新體系。聚焦社區“三中心”——“服務中心、鄰里中心、活動中心”的建設理念,全面提升“社氣”與“社品”。通過資源整合、自我造血、多元共治等一系列創新舉措,青云社區實現了從“老舊散”到“和美善”的華麗蝶變,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例。

青云社區一角
強化黨建統領,凝聚共建強大合力
東城街道充分發揮黨工委“總攬全局、協調各方”的核心作用,將“兩社三中心”建設納入街道年度重點任務,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,由黨工委書記牽頭,定期召開聯席會議,統籌協調民政、財政、綜治等部門資源,形成“一盤棋”推進格局。由街道制定《“兩社三中心”建設三年行動計劃》,明確階段目標與責任分工,并創新推出“1+1+1+N”模式(“1”黨建引領、“1”基金賦能、“1”品牌塑造、“N”舉措落實),深度融入社區治理全流程,全力構建社區治理服務新體系。

清城區東城街道在青云社區舉行人大代表主題議事活動
在資金和政策方面,街道層面優先調配資源,累計投入300余萬元用于試點社區硬件改造與服務提升,同時積極撬動社會資本,通過公益基金、企業合作等渠道募集資金超100萬元,用于資助青云社區改善公共服務設施、發展社區志愿服務、激發社區工作活力。此外,東城街道積極整合轄區高校、企業、社會組織等力量,組建“東城治理智庫”,選派12名業務骨干下沉社區駐點指導,并聯合清城區委黨校開設基層治理專題培訓,提升社區干部能力。通過“政府引導、社區搭臺、企業參與、居民共享”的模式,為基層治理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與資源支撐,推動“青云樣本”向全域復制拓展。
從“社區”到“家”,共享和諧溫暖空間
作為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老社區,青云社區常住人口超2萬余人,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10%,外來租戶占比近20%。基礎設施陳舊、公共空間匱乏、治理力量分散等問題交織,導致居民滿意度不高,社區凝聚力不足。立足老舊小區實際情況,青云社區在探索“兩社三中心”新模式過程中,創新性地提出“青云?家”品牌理念。以“家”文化凝聚社區共識,讓居民從社區事務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,從彼此陌生的“路人”回歸到親密無間的“一家人”,實現了社區治理溫度與效能的雙重提升。
“過去社區連像樣的活動場地都沒有,居民辦事跑斷腿,矛盾糾紛也不少。”青云社區黨總支書記朱曼立回憶道。面對這些問題,青云社區巧妙整合“邊角料”閑置空間,打造出“鄰里中心”“黨群議事廳”“社區食堂”等充滿“家庭式”溫暖的服務陣地。在這里,居民們在議事交流、參與活動、共享美食的日常互動中,感情愈發深厚,社區歸屬感也不斷增強。

清遠社區鄰里中心中的青云社區科技館
多元共治,提升社區服務效能
東城街道青云社區始終以居民需求為導向,構建起全齡段服務網絡。依托“黨群議事廳”“逢四說事”以及“幸福青云家”公眾號問卷等機制,線上線下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,梳理出居民需求清單、社區服務清單、社區活動清單“三張清單”,逐步引導居民從“我期望”轉變為“我提議”,精準對接居民需求,高效推進民生項目建設。

居民在社區健康中心進行慢病管理
針對老年人居家安全問題,青云社區聯合社會企業推出“樂安居適老化改造”項目,為30位長者進行了適老化改造。針對兒童課后托管需求,攜手高校志愿者開設“智趣課堂”,深化志愿服務,年均服務3000余人次。社區還設立“愛心積分超市”,激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。
此外,青云社區“大黨委”整合清城區委政法委、街道、社區、樓棟的資源和力量,建立起由“街道調解指導員+社區調解專員+小區樓棟調解員”組成的三級調解隊伍,并引入社區法律顧問,及時調解社區糾紛,真正做到“小事不出社區、大事不出街道”,為居民營造和諧穩定的生活環境。自2024年“三級調解機制”推出以來,社區已經成功調解各類糾紛300余起,成功率達100%。

清城區東城青云社區開展鄰里節主題活動
自我造血,激活老舊小區內生動力
針對老舊社區資金短缺的共性難題,青云社區創新推出“自我造血”機制,以市場化手段盤活資源,實現社區治理與經濟效益的雙贏。通過在轄區閑置地建設智能充電樁、立體停車場等,青云社區不僅有效解決了居民“充電難、停車難”的問題,還能每年增加約50萬元集體收入。這些資金被用于社區道路修繕、路燈改造、老年活動中心升級等民生工程建設,形成“資源開發一收益反哺一服務提升”的良性循環。
此外,青云社區通過招募“社區合伙人”,以“公益+低償”模式開展免費教育、低償托幼等服務,探索收益留存反哺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路徑。

“自我造血不是單純盈利,而是讓社區有能力自主解決問題。”朱曼立介紹,社區成功引入愛心商戶,將“長者飯堂”升級為“社區食堂”,通過公益價運營與商業補貼結合的方式,既為新就業群體和老年人以及其他人群提供實惠服務,又帶動周邊商戶參與社區治理。這種“微經濟”模式不僅增強了社區的經濟韌性,更讓居民成為治理成果的直接受益者。
近年來,東城街道在“兩社三中心”建設工作中的積極探索與實踐,有效破解了青云社區“小馬拉大車”的治理困境,重塑了社區居民的歸屬感,也為新時代基層治理提供了“青云樣本”。